QQ:355128452

   
导航菜单

   

新闻资讯

“跨界玩家”大东南,上市17年成A股“反面教材”

大东南近日的股价有“妖”气。行情显示,6月24日至6月30日,大东南股价迎来连板,累计涨幅达61.33%;7月1日,早盘再度涨停,随后开始震荡下跌。同花顺显示,大东南股价的这波涨势与固态电池有关,公司铝塑膜已能生产固态电池软包。同时,子公司的新能源金属化薄膜已形成生产规模。可以认为,目前的大东南已成功跨界新能源,并欲借助新能源的发展态势,实现自身的飞跃。说到跨界,在大东南的发展历程中,新能源是最成功的一个,却不是唯一一个,每每想起那些年无疾而终的“新业务”,都足以令大东南喊“痛”。多次尝试跨界大东南成立于2000年,于2008年登陆资本市场,由浙江大东南集团有限公司控股。主营业务为塑料薄膜及包装制品的研发、生产和销售,涵盖BOPET(双向拉伸聚酯薄膜)、BOPP(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)、CPP(流延聚丙烯薄膜)等领域。纵观大东南上市以来的业绩情况,可谓是跌宕起伏:上市当年业绩即“变脸”;上市至今有三个财年出现净利润亏损,其中最多亏损达5.68亿元;2018年至2021年净利润实现连续上涨之后,2022年又再度陷入连续下降状态;今年一季度净利润虽有所回升,但金额也仅仅不到500万元。再依照大东南跨界的时间点可以发现,每次业绩下降基本都对应着其跨界动作的开始或跨界业务告吹。上市之初,大东南靠着“膜”类产品打天下,但曾给大东南带来无限风光的传统产品逐步地走向衰落,行业市场需求低迷,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。从业绩上看,彼时大东南净利润增长幅度并不稳定。因此,为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,大东南在2011年定向增发募资13.2亿元,投资年产6000万平方米锂电池隔离膜项目及1.2万平方米太阳能电池封装材料项目。这也标志着大东南正式触及新能源领域。2013年,大东南成立绿海新能源子公司,推进3亿Ah高能力动力锂电池产业化;2015年,拟非公开发行募资20亿元建设锂离子储能动力电池项目,强化新能源产业链。2014年,新能源转型尚未能言成功,大东南再度尝试跨界游戏产业,以5.63亿元收购上海游唐网络100%股权。2017年7月,大东南宣布拟收购凯鹰电器100%股权,加深其电池领域布局;同年9月,公司又增加了收购宁鑫化工100%股权,欲跨界化工行业。最终,这两项收购均未能成行,但却直观反映出大东南的野心,以及其独有的企业经营特点。一场“血亏”的买卖从跨界的领域来看,是哪行赚钱,哪行发展得好,大东南都要过去“蹭”一下。新能源不用说,行业热度至今未降,且已有公司因布局新能源实现了跨越式成长;2014年前后,中国游戏市场更是大幅增长,移动游戏的爆发令游戏企业躺着也挣钱;2017年前后的化工行业在生产、效益、出口等方面均表现出积极态势。那么,如此多的跨界尝试,给大东南带来了什么影响,或者说是产生了怎样的结果?新能源先按下不提,毕竟这是大东南唯一坚持到现在的业务,主要看看布局游戏给大东南带来了什么打击。上文提到,为跨界游戏,大东南以5.63亿元收购上海游唐网络(以下简称“游唐网络”)100%股权。公开资料显示,上海游唐网络成立于2011年,主营移动游戏开发,代表作品包括卡牌游戏《美姬爱作战》、动作RPG《恶魔城》、策略游戏《乱战三国》等。值得注意的是,此次收购为高溢价收购,彼时的游唐网络净资产仅为2313.69万元,而评估值却达到5.65亿元,远超行业平均水平,溢价达2332%。在交易进行的同时,双方还签署了对赌协议,游唐网络承诺2014年至2016年,公司扣非净利润不低于4500万、5850万、7350万元。彼时,看好大东南布局游戏业务的人并不多,收购预案发布后,大东南控股股东浙江大东南集团在2014年8月12—13日减持1750万股(占总股本2%)。这似乎也为游戏业务最终失败的结果埋下了伏笔。一般来说,进行产业跨界,往往都是和自身领域相关联,或上下游产业链、或衍生产业链条,才能够形成资源上的互补。而大东南这样直接踩过界并购游戏公司的方式,显然只是让自己多了一个子公司。数据显示,2013年,游唐网络实现营收788万元,净利润亏损442万元;2014年一季度营收1237万元,净利润833万元,可以看出这个子公司在游戏领域也并非什么佼佼者,能给大东南带来的利益是可以预见的有限。最终,与外界预想的一样,游唐网络未能兑现承诺,其2014年实际扣非净利润为4442万元(未达4500万),2015年仅5500万元(未达5850万),2016年数据虽未披露,但大东南自身业绩已出现严重恶化。数据显示,2014年至2017年,大东南净利润分别为1158万元、1530万元、亏损1.86亿元、亏损5.68亿元。坚持到2019年,大东南以5750万元出售游唐网络100%股权,对比买来时的价格,可以说大东南这笔生意属于“血亏”,其高估值收购最终成为大东南多元化战略的最大“败笔”。主营产品毛利率为负,新能源业务独木难支跨界游戏领域,给大东南带来的不仅是财务上的打击,还伴随着严重的“后遗症”。2018年4月,大东南披露2017年年报,净利润亏损5.68亿元,加之2016年已亏损1.86亿元,公司因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,触发了深交所《股票上市规则》的退市风险警示条款。且公司未能在2019年4月30日前披露2018年年报及2019年一季报,大东南最终被ST。2019年6月,大东南集团持有的5.24亿股股份被司法拍卖,诸暨市水务集团成为新控股股东,新股东入主后,重点推进历史遗留问题,包括清偿占用资金,处置不良资产(游戏业务)等,慢慢帮助大东南回归膜产品主业,改善盈利能力。报告显示,2020年、2021年,大东南净利润分别为1.77亿元、2.43亿元,业绩回升显著。但2022年开始,公司又再度陷入业绩困境,而这或与上文多次提到的新能源有关。目前,从报表上看,大东南已没有了花里胡哨的跨界业务,主营产品分为BOPP膜(电容膜)、BOPET膜、光学膜、CPP膜。据介绍,BOPP膜(电容膜)、BOPET膜、光学膜都可用于新能源产业当中,这也是大东南能够捆绑新能源的原因之一。但从目前的经营数据来看,4款产品只有BOPP膜(电容膜)能够成为业绩支撑,其他3个可以说是经营惨淡。以2024年为例,大东南在2024年实现营收13.25亿元。其中,BOPP膜(电容膜)营收为4.85亿元,BOPET膜营收为4.03亿元,光学膜营收为2.69亿元,CPP膜营收为1.02亿元;占总营收比分别为36.60%、30.42%、20.30%、7.70%。可以看出,在4款主营产品中,BOPP膜(电容膜)与BOPET膜是大东南核心产品。数据显示,2024年,BOPP膜(电容膜)毛利率为35.03%,与其营收规模相差并不太多的BOPET膜毛利率却仅有1.15%。营收排在第三的光学膜毛利率则更夸张,为-14.58%,营收最少的CPP膜毛利率稍微好点,但仅3.09%。不夸张地说,目前大东南只有BOPP膜(电容膜)在赚钱,仅依靠一款产品,大东南根本无法支撑行业需求的增加与激烈的行业竞争。大东南能够捆绑新能源的原因之二,是其子公司宁波万象在2023年启动了启动“年产1200吨新能源金属化薄膜及电容器测试中心项目”。截至2024年底,该项目的新厂房还在建设当中,今年6月建设完成。大东南相关负责人曾在公开场合表示,建设测试中心的最终目标是,通过三年的努力,通过原料及电容的大数据分析,使用定制的原料、定制的设备,完成对国外顶尖电容薄膜厂商的“弯道超车”。值得注意的是,从2011年开始布局至今,新能源虽未像游戏一样严重拖累大东南的发展,但也还未有过多的利润贡献,没能成为公司的又一项业务支撑。目前,大东南的整体利润收入徘徊在2000万左右,还不如上市之前。17年上市历程,对大东南来说只剩“蹉跎”,但却留给行业一个跨界的反面教材,时刻提醒着后来人“投资应理智,跨界需谨慎”。